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、带动作用,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营造文明、和谐的社会氛围,市妇联联合市委宣传部、市委政法委、市直机关工委、市总工会、团市委等六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2014年度“感动鹰潭·十佳新人新事”评选活动。诸婳、高带红、张蓉、张单英、张晓英等五名优秀女性,入选2014年度“感动鹰潭·十佳新人新事”,她们有的用舍己救人、英勇献身的壮举,诠释了人间大爱;有的用忠贞和坚守,彰显了道德的力量、亲情的温暖;有的用服务与奉献描绘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!
她们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,是广大女性学习的榜样,是鹰潭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。
附件:入选2014年度“感动鹰潭·十佳新人新事” 女性事迹
1.诸婳——打工妹他乡舍己救人 好女儿壮举感动中国
诸婳,女,21岁,月湖区三角线社区居民,生前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余建口腔诊所打工妹。
2014年5月13日晚,诸婳同刚结识不久的浙江女性朋友小陈自驾到嘉善县西塘景区旅游。次日凌晨1时许,由于没有路灯,加上不熟悉道路和周围环境,正在黑暗中寻找客栈的小陈不慎滑入了河中,不会游泳的她顿时大喊“救命”。危急关头,诸婳奋不顾身地冲向落水地点,纵身跃入湍急的水流中,勇救落水同伴。小陈终于得救了,可筋疲力尽的诸婳却被急流卷到了河中央,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。
诸婳是个孝老爱亲的好孩子,从小就懂得关心家人。在外地打工期间,她把与母亲通电话当作每天的“必修课”,还经常给母亲购买衣物和日用品。她舍己救人、英勇献身的壮举,诠释了人间大爱。去年9月,中宣部、中央文明办授予诸婳“中国好人”殊荣。
2.高带红——十七年呵护瘫痪丈夫 弱女子无悔坚守亲情
高带红,女,43岁,余江县马荃镇管坊村高家小组村民。
十七年前的一次意外,使高带红的丈夫高陆珍腰脊椎断裂,从此瘫痪在床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,她选择了坦然面对,用柔弱肩膀挑起了家庭重担。为使丈夫早日康复,她悉心护理,每天捶捏按摩,减缓他的肌肉萎缩;她用心孝敬公婆,辛勤抚育两个女儿,从不叫苦喊累。不少亲朋好友劝她趁年轻离婚后再找一个,不要毁掉自己的幸福。她总是说:“这是我的丈夫、我的亲人,就算苦死累死,也绝不能丢下不管!”她常年累月的艰辛付出,终于有了幸福的回报:丈夫病情逐渐稳定,两个女儿成家立业,全家人搬进了新楼房……这个曾经不幸的家庭,在高带红真情和大爱的守护下,如今时时传来舒心的欢笑。
高带红的忠贞和坚守,彰显了道德的力量、亲情的温暖和人间的真爱。她先后获得鹰潭市“十佳优秀母亲”、“优秀母亲标兵”等称号。
3.张蓉——母亲捐献爱子器官 帮助他人重获新生
张蓉,女,36岁,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1大队中核铜业拉丝工。
2012年12月8日,张蓉12岁的儿子突发脑出血,医生诊断孩子病情严重已经不适合手术,只能再拖一两天。张蓉强忍着巨大悲痛与丈夫商量,如果儿子走了,就把孩子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,去帮助其他急需的孩子,让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。于是,她主动与江西省红十字会取得联系,使不幸病逝的儿子成为当年全省首例也是唯一一例遗体器官捐献者,3名素不相识的重病患儿成功接受器官移植后获得了新生。
张蓉,她为社会奉献了最纯真的母爱。儿子去世后,她婉拒了组织关照,回到了生产一线,全身心地投入工作,曾荣获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“道德模范”、鹰潭市“最美劳动者”、“最美鹰潭女性”等荣誉称号,2014年,她成为江西省“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。
4.张单英——回乡创业女强人 带领乡亲同致富
张单英,女,40岁,中共预备党员,余江县杨溪乡江背村妇女主任。
2010年,在外打拼十年富裕起来的张单英决定回乡创业,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。2013年5月,她注册成立了余江县富昌水稻专业合作社,先后与杨溪、潢溪、坞桥的456户农民签订了1225亩耕地、500亩荒山的土地流转承租合同,当年解决了150多名农村“3860”劳动力的就业问题。为尽快让周边的乡亲们增收致富,她毫无保留地将种植管理技术传授给农民,还免费赠送木薯苗。她热心公益事业,多次为家乡修路捐款,组织成立了“巾帼舞蹈队”,自掏腰包购买音响等活动器材,从县里请来舞蹈老师授课,丰富了留守妇女业余文化生活,受到村民一致好评。
张单英致富不忘乡亲,帮助乡亲共同致富,先后荣获“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”、“鹰潭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”、“最美鹰潭女性”等荣誉称号。
5.张晓英——无偿献血勇践行 岗位建功成效显
张晓英,女,48岁,中共党员,鹰潭市中心血站副站长。
她自1993年调入市中心血站工作以来,在平凡岗位上演绎着“热血真情”:大力开展血源招募,通过热情服务,稳定献血队伍;积极与驻鹰部队、厂矿、学校及医院等联系,开展无偿献血知识讲座,每年组织近20次大规模团体献血;结合我市农村特点,深入各乡镇开展无偿献血招募工作,仅2014年就在贵溪市十个乡镇顺利开展“无偿献血”进乡镇活动。她经常走访经济困难的献血者,使越来越多的人时刻把献血者的冷暖记挂在心上;她待献血者如亲人,使很多献血者成为市中心血站的“常客”。